acfic dihk
project home page

在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森严壁垒的情况下仍坚持两个德国的对话
hoch zurück weiter titelseite

在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森严壁垒的情况下仍坚持两个德国的对话

尽管德意志民主共和国采取了其他一系列坚壁措施(例如联邦德国和西柏林之间过境交通须持有护照和签证的规定)以及华沙条约国对布拉格改革政策的打击(1968年布拉格之春),标榜社会主义地盘不可分割的勃列日涅夫主义并未在已开始出现的缓和过程中造成严重的回潮。1969年4月,波恩声明打算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在不超出它的国际法承认的范围内签订协议。

然而,事先不同莫斯科打招呼两德之间就想达成协议,此事谈何容易。当莫斯科关于放弃使用武力的协定建议到达波恩时,对1969年10月21日社民党-自民党联合组成的政府的所谓新东方政策的条条杠杠一下子就划出了。

几个月之前(1969年3月5日),在阿登纳时代就坚决主张东西方谅解的古斯塔夫·海涅曼出任联邦总统。辅佐他的是积极反抗过希特勒专政的维利·勃兰特。在勃兰特领导下的政府竭尽全力建立全欧和平程序。世界政治的基础条件是有利的。莫斯科和华盛顿正在进行关于限制战略武器的会谈(SALT),北约建议就双方均衡裁军问题举行谈判。1969年11月28日联邦共和国参加禁止使用核武器条约。总的来说,新政府在大联合执政党内政方面的争吵不休(越南冲突、紧急状态法、奥斯威辛诉讼案、议会外反对派APO、知识青年文化造反)之后,在开始实施其谅解政策方面深感心有余而力不足。

在莫斯科和华沙关于放弃使用武力的会谈进行期间,波恩和东柏林都在探测彼此更加谅解的可能性。1970年3月19日,两个德国的政府首脑,勃兰特和施托夫在埃尔富特首次会晤。1970年5月21日,双方在卡塞尔继续接触。1970年8月,关于放弃使用武力和承认现状的条约得以在莫斯科签订。签约双方保证,不向任何人提出领土要求。

同年12月7日签订的华沙条约中确认现存边界(奥得-尼斯线)不可侵犯。华沙和波恩保证彼此没有领土要求,并表示了改善两国间合作的意愿。在一项关于人道措施的信息报道中,华沙同意德国人从华沙迁出并由红十字会安排他们的家庭团聚。

为使条约便于得到批准,法、英、美、苏签订柏林4国协定。协定规定,柏林西区不是联邦共和国的基本组成部分,但是同时承认波恩对外代表西柏林的权力。此外,西柏林和联邦共和国之间的联结关系应予以改善,东柏林/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同西柏林之间的关系应进一步发展(1970年12月17日过境交通协定签字)。在对勃兰特的不信任案未获通过后,联邦议院于1972年5月17日批准同苏联和波兰的条约。绝大多数基民盟/基杜盟议员投票时弃权。联邦议院在一项关于各条约的解释性决议中强调指出,这些条约同和平恢复德国统一的目标并不矛盾。

东方条约最后由1972年6月以来的历次会议和谈判作为准备的两德基础条约加以充实而大功告成。在维利·勃兰特于1972年12月14日再次当选联邦总理之后,条约在同年12月签字已无阻碍。签约双方在条约中确认放弃使用武力和彼此不以武力相威胁,两德边界不可侵犯以及尊重两国的独立与自主。另外,双方还表示准备解决实际的和人道方面的问题。根据双方关系的特殊性,还决定建立代表处,而不是通常的大使馆。在缔约时,联邦政府在一封信中继续强调了它对德国统一的意志。巴伐利亚政府要求联邦宪法法院证实该条约与此目的并行不悖。此外还确定,德意志帝国在国际法上继续存在并和联邦共和国部分相等。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不能被认为是外国,而只能作为本国。

1973年捷克斯洛伐克和联邦共和国签订布拉格条约。条约中认为1938年慕尼黑协定按照本条约的精神已属无效。条约中还就边界不可侵犯以及放弃使用武力等问题取得一致。

在维也纳进行关于双方均衡削减军队谈判(MBFR),苏美达成一项防止核战争协定以及35国在赫尔辛基召开欧洲安全与合作会议(KSZE)期间,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同联邦共和国的关系并未发生根本性变化。

赫尔穆特·施密特也继续致力于实行均衡政策。他于1974年5月16日接替因间谍案(纪尧姆事件)而辞职的维利·勃兰特,成为联邦总理。

赫尔辛基欧安会最后文件(1975)中预告的过境交往中的迁徙自由以及更多地尊重人权及公民权等等,成为反抗中欧和东欧僵化的政权的基础。为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的人们着想,联邦共和国继续坚持其谅解和团结的政策。

例如,1978年和东柏林达成的建造柏林-汉堡高速公路以及修复通往西柏林的过境水路等协议都耗费了联邦共和国巨额开支。此外,赎买民德政治犯的工作仍在进行。波恩最后为33755人的释放以及为250000个家庭的团聚向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支付了35亿多德国马克。


hoch zurück weiter titelseite


Visits since 2000-02-01